逻辑框架(两大总特征、三大规律、五对范畴)
1、唯物辩证法回答的问题
在唯物论”世界是什么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回答”世界是怎样存在”的问题
2、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
- 范畴内容:包括内容和形式、现象和本质、原因和结果、必然和偶然、可能和现实
- 作用:探讨事物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问题,区分不同联系类型(如必然/偶然联系)
考点20 否定之否定规律(唯物辩证法第三规律)难点
1.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
任何现存事物内部都同时包含肯定因素(维持存在)和否定因素(促使灭亡),二者相互依存。
如新生婴儿以肯定因素为主但仍含否定因素,老年人以否定因素为主但仍需肯定因素维持生命。
事物发展取决于两种因素的强弱变化。若只有肯定因素将导致永恒存在,只有否定因素将导致立即消亡,现实中均为二者共存。
2、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(四点)
1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、自我发展
2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
3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基本环节
4、辩证否定的实质是“扬弃”,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,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。
自我否定本质:否定源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(如生命体基因决定的自然衰亡),区别于形而上学主张的外力消灭(如踩死昆虫的偶然事件)。
发展环节作用:否定是实现质变的必经阶段(种子→植株→新种子),新事物通过否定环节继承旧事物的积极因素。
扬弃实质:辩证否定是”既批判又继承”的扬弃过程(如传统文化批判继承),不同于形而上学的”全盘肯定或否定”的极端态度。
对立观点比较:
辩证法:否定是自我否定+扬弃
形而上学:否定是外力消灭+全盘否定(信条:”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”)
3、否定之否定规律
三段式发展:事物经历”肯定→否定→否定之否定”的完整周期(如种子→植株→新种子),表现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。
高级回复特征:终点看似回到起点,实则在更高层次复归(新种子在数量和质量上优于原种子)。
哲学例证:人生认知三境界”看山是山→看山不是山→看山还是山”,体现认知层次的螺旋上升。
方法论意义
前进性认知:每次否定都是质变(如考研成功),周期开放无终点(持续深造)。
曲折性应对:允许暂时倒退(考研失败),但需坚定方向(二战/三战)。
实践指导:
- 顺境时警惕曲折(避免得意忘形)
- 逆境时保持信心(如持续考研者最终都成功)
- 典型案例:教师三次考研经历证明坚持的重要性
本网站原创文章版权归何大锤的狂飙日记所有。发布者:何大锤,转转请注明出处:何大锤的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