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OSI 参考模型
1.1 OSI 参考模型
OSI Reference Model = OSI参考模型 OSI =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
七层结构从上到下:
- Application Layer = 应用层
- Presentation Layer = 表示层
- Session Layer = 会话层
- Transport Layer = 传输层
- Network Layer = 网络层
- Data Link Layer = 数据链路层
- Physical Layer = 物理层
相关术语:
-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= 开放系统互连
- Protocol Data Unit (PDU) = 协议数据单元
- Encapsulation = 封装
- Decapsulation = 解封装
- Peer-to-peer communication = 对等通信
- Service Access Point (SAP) = 服务访问点
1.2 关于个别术语的说明
1.3 OSI 模型的顺序 – “物联网叔会使用”
- 记忆口诀:”物联网书会使用”对应七层模型(物理层-数据链路层-网络层-传输层-会话层-表示层-应用层),其中:
- “物”:物理层(Physical Layer)
- “连”:数据链路层(Data Link Layer,谐音记忆)
- “网”:网络层(Network Layer)
- “书”:传输层(Transport Layer)
- “会”:会话层(Session Layer)
- “使”:表示层(Presentation Layer,谐音记忆)
- “用”:应用层(Application Layer)
1.4 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层次
- 设备实现层次:
- 主机:实现全部1-7层功能
- 路由器:实现1-3层(物理层+数据链路层+网络层)
- 交换机:实现1-2层(物理层+数据链路层)
- 集线器:仅实现第1层(物理层)
- 传输介质:视为第0层(如网线、光纤)
1.5 OSI参考模型:1#物理层
- 物理层的核心任务:实现相邻节点间比特流(0/1)的传输
- 具体功能:
- 接口规范:定义电路接口参数(形状/尺寸/引脚数等)
- 信号定义:规定高低电平与二进制对应关系(如5V=1,1V=0)
- 时序控制:确定比特持续时间(如0.1ms/bit)
- 传输缺陷:易受噪声干扰导致比特错误,无法自行检测错误
1.6 OSI参考模型:2#链路层
- 核心任务:确保相邻节点间逻辑无差错传输
- 关键功能:
- 差错控制(最核心的功能):通过校验编码技术 实现检错+纠错,或检错+丢弃+重传
- 示例:8bit数据附加2bit校验信息形成10bit帧
- 流量控制:协调收发双方速率(如限制发送方不超过接收方处理能力)
- 差错控制(最核心的功能):通过校验编码技术 实现检错+纠错,或检错+丢弃+重传
- 传输单位:帧(Frame),含多个比特
1.7 OSI参考模型:3#网络层
- 核心任务:实现分组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转发
- 主要功能:
- 路由选择(规划分组转发最优路径):构造并维护路由表,决定分组到达目的节点的最佳路径
- 分组转发:将“分组”从合适的端口转发出去
- 拥塞控制:监测并缓解网络拥塞(类似交通疏导)
- 网际互联:实现异构网络互联,屏蔽异构网络差异(如以太网/令牌环网)
- 其他功能:
- 差错控制:确保分组全局正确(补充链路层的帧级校验)
- 流量控制:分组级速率协调
- 虚电路:通过连接建立实现有序、不重复传输
- 可靠传输:接收方需要返回分组确认消息
1.8 OSI参考模型:#4传输层
- 核心任务:实现端到端(进程间)通信
- 关键机制:
- 端口映射:通过端口号标识进程(如微信=8899,QQ=6537)
- 复用分用:发送方多进程复用传输服务,接收方分发给对应进程
- 传输单位:报文段(Segment),可拆分为多个分组
- 保障功能:
- 报文段级的差错控制/流量控制
- 连接建立与释放
- 可靠传输管理(确认机制)
1.9 OSI参考模型:#5-#7 传输层(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)
会话层
- 核心任务:管理进程间会话
- 典型功能:
- 检查点机制:通信中断后可从最近检查点恢复(如1GB文件传输500MB中断后可续传)
表示层
- 核心任务:数据的格式转换,解决信息表示差异
- 主要功能:
- 数据转换:编码格式转换(如GBK↔UTF-8)
- 数据处理:压缩解压/加密解密
应用层
- 核心任务:实现特定网络应用
- 典型协议:HTTP等应用层协议
- 特点:功能根据应用程序需求灵活设计
1.10 各层数据传输单位
- 单位变化规律:越上层数据传输单位越大(报文),越下层单位越小(比特),呈现”上大下小”的规律
- 分段过程:
- 应用层:以完整报文(Message)为单位传输,如传输整个文件
- 传输层:将报文拆分为多个报文段(Segment)
- 网络层:将报文段拆分为分组/数据报(Packet)
- 数据链路层:将分组拆分为帧(Frame)
- 物理层:以比特(bit)为单位传输
- 重装过程:接收方将底层小块数据逐层重组为原始报文
- 功能实现:网络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物理层都需要实现数据分段与重装功能
1.11 总结
- 记忆口诀:”物联网书会使用”(物1理层→联2路层→网3络层→输4层→会5话层→示6表层→用7层)
- 层次功能区别:
- 传输层:针对报文段实现端到端通信,主要功能包括复用分用、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等
- 网络层:针对分组实现路由选择、分组转发,功能对象与传输层不同
- 数据链路层:针对帧实现相邻节点无差错传输
- 核心考点:
- 各层顺序记忆(口诀)
- 各层主要功能(表格中标红内容)
- 相似功能的层次区别(如传输层与网络层的控制功能差异)
二、TCP/IP模型
- 记忆要求:掌握TCP/IP模型各层名称和顺序
- 理解要求:了解TCP/IP与OSI模型的区别及各层功能差异
2.1 记住各层的名称和顺序
- 层次结构:
- 第1层:网络接口层(对应OSI物理层+数据链路层)
- 第2层:网络层(与OSI网络层对应)
- 第3层:传输层(与OSI传输层对应)
- 第4层:应用层(整合OSI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)
- 记忆口诀:”接网输用”对应:
- 接:网络接口层
- 网:网络层
- 输:传输层
- 用:应用层
- 记忆故事:年轻人问”物联网谁会使用”,大叔回答”接网输用”(只要接上网络,书就可以使用物联网)
2.2 TCP / IP模型:应用层
- 设计理念:
- 将OSI表示层和会话层功能整合到应用层
- 灵活性:应用可根据需求选择是否实现特定功能(如数据格式转换、会话管理)
- 对比OSI:OSI模型强制所有应用经过表示层和会话层处理,缺乏灵活性
- 实现方式:通过应用层特定协议实现个性化功能需求
2.3 TCP / IP模型:网络接口层
- 设计特点:
- 仅规定基本任务:实现相邻节点间数据传输(为网络层传输分组)
- 不限制实现细节:不规定具体传输方式,保持技术开放性
- 优势:
- 支持多种网络硬件和技术创新
- 适应通信技术快速发展
- 厂商可自由研发先进通信设备
2.4 TCP / IP模型:网络层
- 网络层可靠性:
- OSI:提供有连接可靠服务(虚电路)和无连接不可靠服务(数据报)
- TCP/IP:仅提供无连接不可靠服务(尽最大努力交付)
2.4 TCP / IP模型:传输层
- 传输层服务:
- OSI:仅提供有连接可靠服务
- TCP/IP:提供TCP(有连接可靠)和UDP(无连接不可靠)两种服务
- 应用场景适应性:
- TCP/IP更适应现代网络需求,如直播等可容忍部分数据丢失的应用
2.5 总结:TCP/IP 各层功能
- 应用层: 实现特定网络应用
- 传输层: 实现端到端通信,提供复用/分用、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等功能
- 网络层: 路由选择、分组转发、拥塞控制等核心功能
- 网络接口层: 无具体规定,由设备商自由实现
2.6 OSI参考模型 vs TCP/IP 模型
2.6.1 层次结构的区别
- 高层对应: OSI的会话层、表示层对应TCP/IP的应用层
- 低层对应: 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对应TCP/IP的网络接口层
- 设计哲学: OSI追求完整规范,TCP/IP追求实用性和灵活性
2.6.2 设计理念的区别
- 服务类型:
- OSI网络层:支持虚电路(可靠)和数据报(不可靠)两种服务
- TCP/IP网络层:仅支持数据报服务
- 可靠性保障:
- OSI:在网络层和传输层都实现可靠性控制
- TCP/IP:仅在传输层实现可靠性控制
2.6.3 功能的区别
- 路由器简化: 网络层功能简化降低路由器负载和复杂度
- 性能提升: 网络核心部分专注于分组转发,性能大幅提升
- 成本优势: 路由器功能简化带来造价降低
- 边缘计算: 将可靠性保障任务交给终端主机,符合现代网络发展趋势
本网站原创文章版权归何大锤的狂飙日记所有。发布者:何大锤,转转请注明出处:何大锤的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