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 电子计算 Electronic Computing

1. 早期计算设备的局限性

  • 机电计算机的兴起
    • 20世纪初,制表机等专用计算设备辅助人工任务,但社会规模扩张(如人口翻倍、两次世界大战动员数千万人)推动自动化需求。
    • 哈佛Mark I(1944年):
      • 由IBM为二战同盟国建造,含76.5万个组件、300万连接点和500英里导线。
      • 使用继电器(机械开关)控制电路,但存在速度慢(每秒仅3次加减法)、易磨损、故障率高等问题。
      • “计算机bug”起源:1947年,Harvard Mark II因昆虫故障催生该术语。
  • 继电器的缺陷
    • 机械结构导致响应慢(1秒约50次切换)、磨损快(需频繁更换)、可靠性低(故障概率随继电器数量增加)。

2. 真空管的革命性替代

  • 技术突破
    • 热电子管(真空管)
      • 1904年由弗莱明发明,利用加热电极发射电子实现单向电流(二极管)。
      • 1906年李·德富雷斯特加入控制电极,实现电流开关(三极管),无机械部件,切换速度达数千次/秒。
    • 应用场景
      • 早期用于无线电、电话,后成为计算机核心组件。
      • Colossus MK 1(1943年):首台可编程电子计算机,含1600个真空管,用于破解纳粹密码。
      • ENIAC(1946年):首台通用可编程电子计算机,5000次十位数加减法/秒,但故障频繁(约半天需停机维修)。

3. 晶体管的诞生与计算机新时代

  • 晶体管(1947年)
    • 贝尔实验室发明,由半导体材料(如硅)构成,通过控制电极调节导电性。
    • 优势
      • 无机械部件,更可靠、更小、更快(每秒开关1万次)。
      • 体积小(如IBM 608含3000个晶体管)、功耗低、寿命长。
    • 商业化
      • 推动计算机小型化(如IBM 608为首款商用全晶体管计算机)。
      • 促成“硅谷”形成(半导体产业聚集地)。
  • 后续影响
    • 晶体管取代真空管,成为现代计算机基础。
    • 引发半导体产业革命(如英特尔等公司崛起)。

4. 关键转折点

阶段核心技术代表设备里程碑意义
机电时代继电器哈佛Mark I首次大规模自动化计算,但效率低下
电子管时代真空管Colossus、ENIAC可编程电子计算机诞生,速度提升
晶体管时代晶体管IBM 608计算机小型化、普及化开端
02 电子计算 Electronic Computing

本网站原创文章版权归何大锤的狂飙日记所有。发布者:何大锤,转转请注明出处:何大锤的博客

(0)
何大锤的头像何大锤管理团队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2211932694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hdcblog1999@163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网站建设中ing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