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MAR
- 容量计算原理:MAR(地址寄存器)的位数决定存储单元数量,32位MAR最多可表示232个存储单元地址
- 实际容量说明:MAR位数反映的是理论最大容量,实际安装容量可能小于最大值(如32位MAR可能只安装1GB内存)
二、MDR
位宽决定存储粒度:MDR(数据寄存器)的位数决定每个存储单元存放的比特数,8位MDR表示每单元存8bit
三、n个二进制位能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状态
需要记住1到10次方
四、CPU的性能指标
4.1 CPU主频
- 定义:数字脉冲信号的振荡频率(如3.6GHz)
- 作用类比:如同广播体操口令,协调CPU内部部件的工作节奏
- 性能影响:相同架构下主频越高性能越强,但非唯一决定因素
4.2 CPU时钟周期
- 基本关系:时钟周期 = 1/主频(单位微秒/纳秒)
- 执行基础:每个时钟周期完成一个基本操作步骤
4.3 CPI(Clock cycle Per Instruction)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钟周期数
取数指令为例
- 动态特性:不同指令CPI不同(如取数9周期,乘法11周期)
- 影响因素:包括指令类型、硬件实现、内存状态等
- 平均意义:实际使用中多采用平均CPI值进行计算
4.4 例题计算(常考)CPU执行时间(整个程序的耗时)
4.4 IPS(Instructions Per Second ) 每秒执行多少条指令
4.5 FLOPS(Floating-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):每秒执行多少次浮点运算
五、区别文件大小和数据处理速率
文件大小
数据处理速率
六、系统整体的性能指标 – 静态指标
1. 数据通路带宽
- 定义:数据总线一次所能并行传送信息的位数,各硬件部件通过数据总线传输数据
- 影响:直接影响硬件部件间数据传输效率。例如8位带宽传输16位数据需要2次操作,比单次传输更慢
- 组成部件:涉及CPU(含ACC、MQ、IR、CU控制单元、PC)、运算器、控制器、主存储器等组件的数据交互
2. 吞吐量
- 定义:系统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,是抽象概念(可指单条指令或完整程序)
- 示例:淘宝服务器每秒处理的HTTP请求数;食堂师傅单位时间完成的打饭请求数
- 关键因素:主要取决于主存存取周期,包括:信息输入内存速度、CPU取指令速度、内存存取数据速度、结果输出到外设速度
3. 响应时间
- 定义:从用户发送请求到系统响应并获得结果的总等待时间
- 生活案例:电脑右键菜单弹出延迟;朋友间消息回复间隔时间
- 计算机影响因素:涉及内存访问、指令执行、I/O操作等多个环节耗时
七、系统整体的性能指标(动态测试)- 动态指标
基准程序
- 本质:预先设计的测试程序(如鲁大师),包含特定指令组合和出现频率
- 原理:通过测量程序运行耗时给出综合评分,用于横向比较不同计算机性能
- 局限性:测试结果受程序指令组合影响,不能完全代表实际应用场景表现(如显卡测试程序不反映非图像处理性能)
八、思考题
- 主频与速度关系:
- 反例1:2GHz CPU(10周期/指令)实际慢于1GHz CPU(1周期/指令)
- 反例2:即使CPI相同,指令系统差异(如是否支持乘法指令)也会影响实际性能
- 基准程序可信度:测试结果具有场景局限性,不能盲目相信跑分结果
九、知识回顾
新增
本网站原创文章版权归何大锤的狂飙日记所有。发布者:何大锤,转转请注明出处:何大锤的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