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
1.1 计算机的发展史
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
1.2 现代计算机产生的驱动力
核心驱动力:需求驱动
1.3 硬件技术对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影响
第一代(1946-1957):电子管计算机,运算速度约40000次/秒
晶体管→中小规模集成电路→大规模集成电路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(1978年至今)
1.4 von Neumann系统结构的计算机
IAS计算机(普林斯顿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研制)
- 结构特点:
- 典型以运算器为中心的冯诺依曼结构
- 数据输入输出都需经过算术逻辑运算单元
- 若将I/O分开,则由五大部件组成(符合冯诺依曼体系)
1.5 IBM System 360
- 历史地位:IBM公司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产品
- 研发信息:
- 1961年开始研制,1964年成功
- 总投入50亿美元(被《幸福》杂志称为”50亿大赌博”)
- 研发信息:
- 1961年开始研制,1964年成功
- 总投入50亿美元(被《幸福》杂志称为”50亿大赌博”)
- 系列特点:
- 大中小型系统可执行相同程序
- 相同指令系统和数据表示
- 可运行相同软件,配置相同外设
- 各型号机器可互联工作
- 主要贡献:
- 提出”计算机系统结构”概念,明确定义软硬件交界面
- 实现系列机(同一厂家相同体系结构)和兼容机(不同厂家相同体系结构)
- 缩短设计周期(软硬件可并行开发)
- 设计理念:
- 名称”360″象征全方位服务(科学界、商业界、工业界)
- 创始人汤姆斯·沃森称其为”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产品”
二、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
2.1 微处理器芯片
- 基本概念: 微处理器是用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处理器,集成了运算器和控制器
- 发展特点: 从4位(4004)发展到8位、16位、32位,现在已达到64位
- 出现时间: 1971年由英特尔公司首次生产(4004处理器)
- 初始容量: 70年代初期存储芯片仅能存放256位
- 发展趋势: 存储容量随时间推移不断提高
- 技术基础: 微处理器和存储芯片的发展为微型计算机创造了基础条件
2.2 Intel公司的典型微处理器产品
2.3 摩尔定律
- 提出者: 戈登·摩尔(英特尔创始人之一)
- 发现过程: 1965年分析集成电路晶体管数量增长趋势
- 核心内容:
- 芯片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
- 每3年变为原来的4倍
- 价格不变情况下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
三、软件技术的兴起和发展
核心要素: 计算机得以广泛应用必须要有软件支持,软件通过编程语言、系统软件等丰富了计算机功能。
3.1 各种语言
机器语言
- 本质特征: 面向机器的二进制代码,直接对应硬件指令集
- 局限性:
- 机器依赖性:不同机器指令集不同(如早期每设计新机器就需要新指令集)
- 使用难度:由0/10/10/1组成的代码难以记忆和编写
- 移植困难:跨机器运行需完全重写代码
汇编语言
- 改进点:
- 采用符号化表示(如MOV、ADD等助记符)
- 相比机器语言更易记忆和使用
- 保留缺陷:
- 仍面向特定机器架构
- 不同机器需使用不同汇编语言
高级语言
- 革命性突破:
- 面向问题而非机器硬件
- 编程时无需了解底层指令系统
- 典型代表:
- FORTRAN:专用于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
- Pascal:结构化程序设计代表
- C++:面向对象编程语言
- Java:跨平台网络环境语言
- 效率提升: 使程序员编程效率大幅提高
3.2 系统软件
- 核心功能: 管理软硬件资源,提供编程支持
- 主要类别:
- 语言处理程序:汇编程序、编译程序、解释程序
- 操作系统:DOS、UNIX、Windows、Linux(含麒麟Linux)
- 服务性程序:数学库、调试工具等
- 数据库管理系统:数据库应用基础
- 网络软件:支撑网络通信功能
3.3 软件发展的特点
开发周期长
- 规模效应:
- 现代大型软件达数千万行代码量级
- 示例:4000万行代码需4000人年开发(按1人年/万行估算)
制作成本昂贵
- 成本构成:
- 人力成本为主(如4000人团队年度薪资)
- 需求分析与测试占开发成本50%
检测软件产品质量的特殊性
- 测试难点:
- 输入域测试不现实(输入组合爆炸)
- 代码覆盖测试局限(无法保证无错)
- 路径覆盖测试困难(循环嵌套导致路径激增)
- 实际案例:火箭爆炸、银行系统瘫痪等重大事故
软件开发效率低
- 根本原因:
- 主要依赖人工编码
- 人类思维局限与问题复杂度矛盾
- 行业现状:
- 缺乏高效开发工具(相比硬件开发)
- 代码缺陷不可避免性
四、计算机的应用
4.1 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
- 产生动因:科学计算是电子计算机产生的动因,计算机必须具备科学计算能力
- 典型应用:包括天体建模、核爆炸模拟、全球气候变化模拟、天气预报、流体建模、海洋建模、大气质量建模等
- 计算设备:主要使用高性能计算机(HPC)
- 数据处理特点:银行/电信/民航/税务等行业的数据密集型任务,单个事务运算量不大但并发处理量大
- 架构选择:数据处理主要采用MIfre im结构的大主机结构计算机(如IBM 360、z10系列)
4.2 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
- 技术背景:随着工业技术进步,自动化成为必然要求
- 实现方式:通过计算机控制设备实现自动化
- 典型应用:无人驾驶系统等需要实时控制的场景
- 设备演进:从早期IBM 360到现代z10系列主机的发展
4.3 网络技术
- 电子商务:京东、淘宝、微商等平台
- 网络教育:慕课课程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在线教育形式
- 敏捷制作
三大支柱:
创新型的组织管理结构
先进制造技术
具备技术知识的管理人员
实现方式:通过网络灵活整合资源,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
4.4 虚拟现实
- 别称:VR技术/棱镜技术/人工环境
- 技术原理:计算机模拟虚拟世界,通过多感官交互实现沉浸式体验
- 典型应用:飞行员训练模拟系统等
- 交互特性:支持无限制的空间观察和实时反馈
4.5 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
- 常见应用:日常办公中广泛使用的各类系统
4.6 CAD/CAM/CIMS
- CAD(计算机辅助设计)
- CAM(计算机辅助制造)
- CIMS(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)
4.7 多媒体
多媒体技术:声音、视频等媒体处理技术
4.8 人工智能
五、计算机的展望
5.1 类脑超级智能
- 发展方向:使计算机具备类似人脑的超级智能功能
- 典型项目:
- IBM Watson认知系统
- 谷歌大脑/百度大脑等AI项目
- 硬件需求:需要超大存储容量、超高运算速度和模式匹配能力
5.2 芯片集成度挑战
- 物理极限:晶体管尺寸不能小于原子大小
- 成本问题:制造成本呈几何级数增长
- 技术瓶颈:
- 功耗和散热增加
- 信号延迟增大
- 制造缺陷率上升
5.3 哪些计算机可以替代传统的硅芯片?
光计算机
- 技术优势:光传输可实现空间交叉,突破传统总线限制
- 当前进展:已实现光存储和光传输
- 发展目标:实现完整的光运算系统
DNA生物计算机
- 工作原理:通过控制DNA分子间的生化反应完成计算
- 生物特性:利用生物分子的并行处理能力
量子计算机
- 物理基础: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进行计算
- 研究现状: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具有巨大潜力(量子密码)
本网站原创文章版权归何大锤的狂飙日记所有。发布者:何大锤,转转请注明出处:何大锤的博客